有一本书叫《性格决定命运》决定命运,曾经一直在销量排行榜上称雄,位居第一。相信很多人都读过,并且相信人的性格决定命运论,真的是这样吗?
咱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给性格的定义: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,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,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。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,但是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可塑性的。性格不同于气质,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,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。
圣宫君可以说,这种说法肯定是脑子坏透的人才有的结论,您想想哈,世界上成功的人,他们之所以成功,假设都是由性格决定的,那请问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统一的吗?
既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,那命运还是由人的性格来决定的吗?
比如: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,它能一直用一种性格来做出一个产品,是因为什么呢?不就是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嘛,是已经统一固定的,也可以说这条生产线的性格已经固化了,不能再发生变化。
在这种情况下,请问,你用它来生产不同的产品,请问它能吗?
答案是当然不能!因为它是死的,不能变了,也就是假设它的性格已经定死了,它才能成功!那问题来了,人的性格能定死、能固定不变吗?
答案当然是不能,因为人是活生生的呀,有时会生气,有时会开心,有时会打人,有时会寂寞……而且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不一样的,在这样的情况下,您说哪种性格能决定人的命运?
拿一个不能唯一的东西来决定唯一的东西,这不是瞎闹是什么?
所以说性格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,那真正能决定您命运的性格是什么?
每个人都生活在天地之间,那天地就是您的最高系统,您的衣食住行,一切行为,包括您的性格,都只得符合天地的这个大系统,才得以通畅的运行,否则您就会出现与系统不兼容的情况,受伤出问题的是您,而不是系统。
这个问题您如果感觉有点懵,就想想您在使用的电脑就明白,从来都是软件去顺从系统的,因为系统是才是一。
由此,真正能决定您命运的是您必须懂得顺应那个唯一的系统,说小的到您的性格也得顺从,如何顺从?
好比:春夏秋冬,您不会在冬天里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吧,同样的您不会在夏天里穿着棉袄吧,当然哈,有病的除外,就是本身已经不符合系统了的那种。
简单吗?春夏秋冬一直在变化,永恒的变化,但您却想用您的性格固定能一,还能成功,这不是有病是什么?
真正能成功的性格是,永远懂得应时而变,也就是该生气就生气,该温柔就温柔,该安静就安静……
天地生养万物,您看到它求回报了吗?您听过它说过什么话吗?……这是什么?
这就是为而不求,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为,就是那种已经混成天然的自然状态了,这就是真正的善,那善是什么?
善,是一种修养,善,是一种福德。一个人只要肯多行善事、多交善友、多结善缘,总能得到上天的眷顾。所以,这才是决定您命运的古训之一。通透这个理,清静无为悠然自得的生活将与你形影不离
一、行善事
行善,是毕生的修行。
汉明帝与东平王闲聊时,明帝问曰:“天下何事为乐?”
东平王回答:“为善最乐。”
范仲淹出身贫寒,年轻时曾暗下决心,将来若能出人头地,定要救济贫苦百姓。
后来他做了官,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,分给没有土地的人耕种。还为治下百姓提供饭食、衣服,凡是有婚丧嫁娶的,又拿钱补贴他们。
范家在苏州买下一处住宅,风水先生看过后,连说此屋风水极好,后代必出大官。
范仲淹听罢,决定把宅子捐给乡里,改作学堂。他认为,让城中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,远胜过一家独自享福。
俗话说:富不过三代,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。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,当了宰相和大官。
《周易》云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
积钱给子孙,子孙未必能守;积书给子孙,子孙未必能读;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,以为子孙长久之计。
你只管多行善事,福报早已来到你和家人的身旁。
二、交善友
曾国藩说:“一生之成败,皆关乎朋友之贤否,不可不慎也。”
交友关乎一生的成败,必须择善而交。
孔子曰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;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(见《孔子家语》)
意思是说,常与善人相处,就像生活在种满兰芝仙草的温暖花房,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香味,那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善行的芬芳;
常与不善的人相处,就像住进了满是臭鱼烂虾的海鲜市场,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腥味,也是因为闻惯了恶行的腐臭。
圣人此言是在告诫我们:与人相处,先看人品。
心地善良的人,不仅品行高尚,一言一行更是值得尊敬效仿。
与这样的人交友,何乐而不为?
三、结善缘
某一日,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体察民情。他走到一座古庙前时,又累又渴,就坐下来休息。恰好被一位农夫看到,就把自己随身带着的一壶茶拿给了他。
朱元璋感念这段善缘,便赐农夫做了一名县令。很快,这件事传到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生耳中。
书生心里不平,提笔在庙门前写道:“十年寒窗下,不如一杯茶。”
第二年,朱元璋故地重游,见到书生所写,提笔回到:“他才不如你,你命不如他。”
万事皆有因缘。如果事事顺利,遇事总有人帮,那是因为过去种下了善因,结下了善缘。
有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,就与过路的行人结下了善缘;有人在河上造一座桥梁,就与两岸的居民结下了善缘;有人在田边挖一口水井,就与吃水的人们结下了善缘。
一句暖心的话,一个善意的微笑,随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,都能广结善缘。
人只要有善心,善缘处处在,善门处处开。